1、時間: 2023年10月14日
報告人:任 偉
題目:話語交際的語用視角分析
簡介:任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伟德首页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二語語用,研究興趣涵蓋語用學、二語習得等。連續入選2020、2021、2022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2022、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報告摘要:在交際過程中,人們往往并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意圖,而是以其他形式來掩蓋自己的真實交際意圖。本講座将介紹如何從語用視角分析話語交際中的語用策略、語用功能和交際意圖。并以實際語料為例,展示團隊近年來對網絡自誇交際現象的多維度研究。
2、時間:2023年10月14日
報告人:李 民
題目:師生互動話語中的認知不平衡及其引發的他人修正研究
簡介:李民,南京大學博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後,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生态語言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邏輯學會語用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語言教育與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理事,主要研究興趣為語用學、外語教育學等。
報告摘要:知識論(epistemics)是會話分析領域的新興概念,該理論的提出為我們理解會話的結構性序列特征提供了新的視角,從本體上明确了知識狀态與會話結構之間的動态關系。根據知識論的相關論述,知識不平衡及其引發的信息差是推動話輪發展的源動力,對話輪的結構性特征具有決定性作用。本研究以此為出發點,以師生互動話語為語料來源,從知識論的視角出發考察他人修正的産生機制,并在厘清知識狀态與知識表達之間交叉關系的基礎上,明确交際者之間知識狀态與知識表達不同的交叉關系對問題源、修正策略和修正位置的影響。
3、時間:2023年10月14日
報告人:孫 亞
題目:企業社交媒體話語研究進展與趨勢
簡介:孫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北京高校優秀專業課主講教師。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 Communication編委、The Asian ESP Journal副主編、中國邏輯學會語用學專業委員會第五屆常務理事等。
報告摘要: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企業溝通和自我呈現的重要平台,企業社交媒體話語研究顯示出較強的跨學科性,涉及商務交際、公共關系管理、大衆傳播、語用學等,使用内容分析法、話語分析法、社交網絡分析法、叙事調查法等方法,研究了危機溝通、社會責任溝通等語境中的元話語、道歉、投訴、幽默、禮貌等話語策略。
4、時間: 2023年10月14日
報告人:周和軍
題目:重寫世界文學史與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
簡介:周和軍,文學博士,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副主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教學分會理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小說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
報告摘要:文章對世界文學作品選存在的短闆進行梳理,結合世界文學史現狀,歸納了大衛·達姆羅什、安德斯·佩特森、西奧多·德漢、曹順慶、張隆溪等國内外學者的觀點,提出當前的世界文學史存在歐洲中心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傾向、側重于社會史、思想史,文學性和藝術性不足、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無邊的全球主義、文學的标準存疑與非西方文學被邊緣化等問題,是一種後現代百科全書式的文學史編寫模式。話語是在言說中呈現的,話語最先是在對文明史(包括哲學史、文學史、藝術史、經濟史、法律史、科技史等各學科史)的認知與言說、叙述和闡釋中形成的。西方的話語權也是從撰寫世界文明史中确立的。曹順慶今年提出了中國學者應攜手國際學者“重寫文明史”,重寫世界文學史就是響應其号召。文章認為,重寫世界文學史應克服現有的研究視野、理念、體系等方面的弊病,必須立足全球視野,秉持實事求是,去除歐洲中心主義和民族主義,堅持審美标準,反對曆史虛無主義,深化交流互鑒,構建世界文學共同體等,從而推動世界文學學科史知識體系的重構與話語建設,以中國話語揭示文明互鑒演進的客觀規律,在重寫世界文學史中構建中國話語體系。
5、時間:2023年10月14日
報告人:毛延生
題目:在線健康話語研究:議題、視角與方法
簡介:毛延生,教授,博士(南京大學英語系),博士後(黑龍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國際“解放語用學”團隊成員,中國邏輯學會語用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語言戰略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語用學研究團隊負責人,哈爾濱工程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報告摘要:在線健康話語是對健康話語在網絡語境下的變異研究。鑒于近年來這一領域發展迅速,本文旨在借助NVIVO質性分析軟件,梳理2005-2022年發表的專著和國内外期刊論文,進而為國内學界準确把握在線健康話語研究的前沿動态提供參考。我們發現:現階段的在線健康話語研究在議題上由傳統的醫患會話拓展到社交媒體話語、同伴互動話語以及疾病體驗話語,含括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在視角上,在線健康話語的研究具有融合性,涵蓋傳播學、語用學、心理學、叙事學、倫理學等多門學科;在方法上,在線健康話語的研究具有多樣性,涉及話語分析、實證研究、内容分析、主題分析、會話分析等方法。整體而言,在線健康話語的研究正從傳統意義上的話語研究在議題、視角、方法等多個維度走向融合性發展。本文認為,在線健康話語在數字醫療人文領域檢驗、發展傳統研究路徑以及創新研究範式方面具有廣袤的研究前景,可以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過程中的話語介入提供重要參考。
6、時間: 2023年10月14日
報告人:趙 鑫
題目:中國社交媒體祝賀回應語的變異研究:性别和社會地位的影響
簡介:趙鑫,南京大學伟德首页官网英語系助理研究員,中國語言戰略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研究興趣是語用學理論與應用,圍繞健康話語和文化語用學在Health Communication、Language & Communication、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Pragmatics,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Pragmatics & Society等SSCI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報告摘要:以往研究表明漢語使用者傾向間接路徑的祝賀回應話語。然而,社會變量對祝賀回應話語的影響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本研究采用變異語用學方法,探讨了性别和社會地位對中國社交媒體上網民祝賀回應的影響。語料選自在網絡社交媒體的祝賀回應話語。研究結果表明,性别和社會地位對網民的祝賀回應話語的影響複雜但有明顯的重疊趨勢:男性和女性在微信上回複祝賀時都傾向使用接受策略,而社會地位影響男性和女性群體對祝賀回應接受策略的子策略。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中國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的祝賀回應話語已經完成了從謙虛準則到一緻準則的過渡,并且融入了義務準則,在回應善意祝賀時尤為考慮了關系和互惠。
7、時間: 2023年10月14日
報告人:胡旭輝
題目: On the Derivation of Predicates in Syntax
簡介:胡旭輝,劍橋大學理論語言學博士,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伟德首页官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副所長、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英漢比較研究會形式語言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入選教育部青年人才項目。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語言學研究》編委。
報告摘要:This talk will introduce a mechanism that aims to explain the source of theta-roles in syntactic derivation. The central claim is that in narrow syntactic computation, the real predicate is the functional head in the event phrase (EP) in the sense of Borer (2005a, b, 2013). The functional head, being the real predicate in syntactic derivation, bears a variable that has to be bound, and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the functional head determines the name of the argument that binds the variable. In cases when this variable is not bound in an EP, the whole EP functions as a complex predicate to be saturated in the further derivation. In this talk, I will show that this situation occurs in English tough-construction and middle construction, which in nature involves a complex predicate. The proposed mechanism is in line with Chomsky’s (2019, 2022) assumption regarding the motivation of external merge, and it provides a unified account for issues like the nature of predicates in syntax, the possible integration of argument structure and predication in syntax, among others.
8、時間: 2023年10月14日
報告人:任育新
題目:學術互動話語中權勢建構的動态性特征考察
簡介:任育新,蘭州理工大學伟德首页官网教授、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劍橋大學理論與應用語言學系訪問學者。兼任中國邏輯學會語用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語教學研究分會理事,甘肅省大學外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認證與教材建設委員會委員等。
報告摘要:言語交際中權勢建構具有動态性特征,但由于機構互動類型的不同其中權勢建構動态性特征也可能會存在差異。基于英漢學術互動語料,本研究考察了此類交際互動中權勢建構的動态性特征。語料分析表明,學術互動中權勢的動态建構可歸納為五種情形;總體來看,默認高權勢者自己發起的權勢關系動态調整是此類互動中權勢動态性的主要特征。
9、時間: 2023年10月14日
報告人:王麗麗
題目:數字人文視域下的文學批評範式
簡介:王麗麗,文學博士,伟德首页官网教授,副院長。擔任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外語學科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世界族裔文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黑龍江省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ASIA TEFL(亞洲英語教師協會)成員。曾在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和美國堪薩斯大學訪學,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美國文學和數字人文研究。首批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第二批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黑龍江省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負責人。
報告摘要: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促使人文研究經曆了“人文計算(Humanities computing)”到“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變化,同時推動了人文學科如文學、藝術、考古、新聞傳播、圖書館等領域研究範式的轉型和研究方法的更新。通過解讀數字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遠讀、可視化、GIS、數據挖掘等,梳理國内外應用數字人文技術開展文學批評的幾種典型範式,包括文本挖掘、古籍研究、文學地圖、社會網絡等,發現數字人文時代文學研究範式的轉型路徑,以期拓寬文學研究者的視野和思路。
10、時間:2023年10月15日
報告人:張翼
題目:粉絲身份:話語研究視角
簡介:張翼,南京大學伟德首页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英語系副主任、翻譯碩士教育中心副主任,CSSCI來源集刊《外國語文研究》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教育研究院兼職導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學系訪問學者,入選江蘇省社科優青、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江蘇省外國語言學會、江蘇省翻譯協會副秘書長。
報告摘要:粉絲身份是傳播學等學科重要的議題,在自我與他者對立的視域下展開了廣泛的考察。話語視角下的研究可以從虛構性與真實性描摹明星與粉絲的關系并對語用身份研究有所啟示。粉絲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語言與交際,但并不完全具有語用身份的特征。董宇輝的的網絡直播從明星和粉絲之間兼具虛構性與真實性的關系展示了雙方身份的協商與互動,解釋了明星對于粉絲的影響,體現了語言使用者對于身份的“元語用”意識。
11、時間:2023年10月15日
報告人:葉其松
題目:術語的跨域傳播與語義衍生——以“元宇宙”為例
簡介:葉其松,博士生導師,教授,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與黑龍江大學共建“術語學基礎理論研究基地”主任,中俄國際術語學研究中心中方負責人、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所兼職博士生導師(術語學方向)、中國辭書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暨常務理事、全國語言與術語标準技術委員會術語學理論與應用分委員會副秘書長。
報告摘要:術語“元宇宙”曆經從英語到漢語的跨文化傳播,從科幻文學到互聯網技術的跨領域傳播。本文分析“元宇宙”及英語等值詞metaverse構詞部件的語義。分析表明,語素“元”和前綴meta-的多義性和不對應是造成“元宇宙”語義理解困難的根源。科幻小說作家N. 斯蒂芬森仿照已有構詞模式創造出metaverse一詞,其中的前綴meta-表示‘虛拟的'。從metaverse到“元宇宙”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對語素“元”和前綴meta-之間的認知慣性被打破,這使得“元宇宙”語義的陌生化,進而推動該詞的跨語域傳播。該詞目前成為科技流行語,其語義呈現泛化的趨勢。在“元宇宙”跨文化和跨領域傳播過程中,語言模因是該詞語義衍生動因,其路徑表示為:文學語境的初始義→互聯網技術的概念義→用作通用技術術語的概念義→用作網絡流行語的泛化語詞義。“元宇宙”的語義不透明及其與哲學術語的同形異義使得對該詞定名的合理性進行反思。
12、時間:2023年10月15日
報告人:袁周敏
題目:中國外交話語的文化性探索
簡介:袁周敏,南京郵電大學教授、伟德首页官网院長,博導;南京大學語用學專業博士;浙江大學話語與傳播專業博士後;南京大學社會學專業博士後。主要從事語用學與話語研究,圍繞“文化多樣性與多元文化共生”,在基于中國文化的身份建構與語用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研究、對外話語體系建構與國家形象研究、語言與社會治理研究方面展開工作。
報告摘要:自我國外交事業發端以來,我國的外交話語呈現着鮮明的傳統文化内涵與哲學根基。然而,現有對中國外交話語的理解大多飽受“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于外交話語的文化特性探索。本文基于文化話語研究的理論視角,從外交話語理念、外交話語方針政策、外交話語的語言生成以及外交話語的傳譯四個維度論證了中國外交話語的“和”文化特征,基于曆史和文化的維度證僞了彌漫西方的“大國沖突論”、“國強必霸論”等論調。本文進而認為我們需在文化話語的關照下建構植根本土、放眼世界,生于長于中華文化與曆史搖籃的外交話語理論,并基于此向世界傳播中國外交話語實踐,以消解國際社會對中國外交實踐的誤解甚至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