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5-26日,由北京地區高校英語類專業群、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外語教學中的思辨能力培養”研修班在北京成功舉辦。此次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國語大學孫有中教授、金利民教授、張虹副教授以及青島大學孫旻副教授擔任主講專家,帶領全國各地近300名教師一同走近外語思辨課堂,感受思辨教學魅力。
外研社高等英語教育出版分社李會欽社長在開幕式上緻辭,歡迎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骨幹教師,并對本期專家團隊和研修日程進行了總體介紹,特别指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标準》以産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和持續改進為原則,體現了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重視,當下社會需要的世界公民和國際人才應具備思辨能力。外語專業的思辨教學也遵循這樣的原則,旨在提高學生水平,推動教學進步,促進教學研究。
笃學之,認識思辨理論
孫有中教授主要針對思辨能力培養中的兩個核心問題進行了闡釋:一, 什麼是思辨能力;二, 如何培養思辨能力。Paul & Elder認為,“思辨能力是一種分析與評價思辨且旨在提高思辨的藝術”。在Paul & Elder看來,一位真正的思辨者應該同時具備思辨能力和思辨品質。思辨能力包含兩方面,即分析能力和評價能力;思辨品質體現為八個維度,即謙卑、勇敢、共情、自主、正直、堅韌、理性和公正。
厘清了何為思辨能力後,孫教授簡要介紹了培養思辨能力的三種方法:Paul & Elder的五層細讀法、寫作小組同伴評估法和蘇格拉底式拷問法。通過這三種方法,教師既可以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又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最後,孫教授提出了思辨英語教學的八項基本原則,即target, evaluate, routinize, reflect, inquire, fulfill, integrate和cooperate,簡稱為TERRIFIC。
慎思之,理解思辨原則
金利民教授聚焦英語口語教學,從“見樹又見林”的觀點出發,詳述了思辨能力培養的宏觀原則和具體應用。金教授首先站在外語教學的角度,指出我們應該具備的語言觀、語言學習觀和外語教育觀:語言是交流與思維的工具;語言學習的動力來自人際溝通和思想交流的需求,其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發展技能、活躍思維的過程;外語學習的最終目标是實現語言能力、交際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同步提升。
接着,金教授帶領我們再次回顧了孫有中教授提出的TERRIFIC原則,強調其在思辨教學活動設計中的指導意義。在具體操作層面,金教授則以《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為例,介紹了詞義辨析、解決問題、辯論等幾種常見的課堂活動,讓參班教師對思辨英語教學設計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最後,金教授總結了思辨活動設計的五項具體原則:第一,語言與思辨能力要融合發展;第二,教學過程中意義優先,倡導隐性語言學習;第三,課堂任務要考慮到目标、輸入、場景、活動四方面;第四,要考慮任務的真實性;第五,要遵循思辨能力的35個維度。
細察之,觀摩授課實景
在孫有中教授和金利民教授高屋建瓴的講座的基礎之上,張虹副教授就如何進行課堂觀摩展開了介紹。課堂觀摩是在課堂中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展開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觀察。課堂觀摩一般分為三種:一是有固定觀察維度的結構型觀摩,二是有大體框架的半結構型觀摩,三是無任何框架的開放型觀摩。不論采用何種觀摩方式,教師在觀摩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學目的和觀摩目的,然後有計劃地觀摩、記錄和反思。随後參班教師和專家共同對北京外國語大學楊莉芳副教授的思辨英語精讀課堂錄像進行觀摩并進一步研讨,交流觀摩記錄和感受。
尚行之,開展行動研究
研修第二天,張虹老師從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入手,指出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而行動研究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張虹老師着重介紹了行動研究的哲學基礎、發展曆程以及國内外高校行動研究綜述,為思辨能力培養從理論走向實踐提供了有效路徑。不同于基于實證主義的量化研究和基于闡釋主義的質性研究,基于實用主義和批判理論的行動研究強調解決問題以及對實踐的改變。通過講解以及與現場教師的互動,張虹老師展示了定向型和開放性兩種行動研究模式,完整呈現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确認問題——學習文獻——制定計劃——實施計劃——監控調整——評價反思效果——撰寫報告”的過程。張虹老師指出行動研究作為一種研究範式,是在教學中開展的研究,關于教學的研究,為了改進教學的研究,是适合所有一線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開展的研究方法。同時,教師可以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反思理論、優化理論,然後用更加完善的理論指導實踐。行動研究重過程、重變革、重反思,需要研究者抱着“永遠在路上”的心态不斷探索。
明辨之,優化思辨測評
孫旻副教授以“教學實證研究中的思辨能力測評”為題,就“思辨的核心維度”和“思辨能力測試方法”兩點展開報告,并從“EFL教學中的思辨測評”出發提出了幾點建議。孫旻老師認為,思辨包括元思辨、思辨技能和思辨傾向三個維度。元思辨能力的第一層次是自我調控能力,第二層次是思辨能力,分為認知和情感兩方面。從教學角度,技能與傾向的提高均值得關注;從測試角度,厘清二者關系有助于保障測評量具的構念效度。
基于兩者的區别與聯系,孫旻老師随後展示了思辨傾向問卷和思辨技能測試兩種測評類型,其中後者又可分為标準化與非标準化測試,孫旻老師也都一一進行了案例展示。最後,孫旻老師介紹了外語教學中思辨測評的現有成果,并為外語教師優化思辨能力測評提供了幾點建設性意見。孫旻老師指出:思辨測評研究首先要熟知現狀、因勢而為;其次,在研究過程中要重視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最後,思辨培養要從教師自身做起,在教學與研究中充分貫徹思辨精神。
為促進教學交流、提升研修效果,本期研修班特别組織了思辨教學設計與展示環節。參班教師共分為十組,分别對精讀、口語和寫作進行了教學設計與授課實踐展示,每組展示後會有同行評議老師和專家對其進行點評和指導。整個彙報環節氣氛十分熱烈,充分體現了思辨課堂的魅力。
兩天的研修短暫而充實,參班教師紛紛表示,通過這次學習,自己對什麼是思辨,如何進行思辨教學與研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與研究中,将如專家所言,學會用螞蟻的眼睛從細處觀察課堂,用蜻蜓的眼睛多維觀察課堂,用飛鳥的眼睛從高處觀察課堂,真正落實思辨教學的深度、廣度和高度,為培養新一代的外語人才做出貢獻!
國才面對面——以測促學,培養學生高階能力
孫有中教授在研修班上提出,“單純掌握英語能力的人才已經不足以面對如今複雜的社會需求。高校教師應思考如何在課堂中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并将有邏輯、辯證思考的技能運用在職場中去。”
那麼,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面向職場的、能使用英語進行主動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期“國才面對面”活動邀請北京外國語大學劉波老師,與老師們就培養與檢測學生基于語言基本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理解與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高階能力進行了深入探讨。
國才考試以“服務職場、聚焦溝通、立足應用”為理念,任務設計均來自于真實的職場情境,要求考生使用英語,通過口頭、書面溝通來解決真實、典型的職場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具備“語言能力+高階能力”的綜合能力。劉波老師剖析了國才初級、國才中級的兩項任務,帶領老師們試評閱考生真實答卷。老師們積極參與、熱烈讨論,對國才考試的理念及方法贊不絕口,紛紛表示國才考試為他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思考。
一位老師認為:“國才考試的任務設計讓英語教學中的高階能力培養顯性地體現了出來,老師和學生都能從任務中切身感受到‘解決問題’這一能力的重要性。這樣真實的任務設計,讓學生們知道了英語該怎麼學。”許多老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上獲得了靈感:在課堂上參考國才考試以行動為導向的特色,來設計真實的任務(tasks),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深對語言能力和高階能力的培養。這樣真實的任務,會激發學生參與的願望和興趣,讓他們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學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