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時間:2019-05-08作者:文章來源:外語系浏覽:3560

馮剛   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高等教育》2018年第3/4   2018-02-18

[本文為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大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項目批準号:VEA170002)的階段性成果,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這一重大政治判斷為我們黨制定大政方針和行動綱領提供了根本依據,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貫徹落實這一精神,就要把握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特征、價值導向和發展動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新發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時代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與國際國内形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緊密關聯的學科,時代發展、國家進步、理論創新都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産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面臨很多新的時代特征,其中較為突出的有三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視野從内向走向開放,在多元中立主導的自信越來越強。馬克思曾指出:“理論隻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衆;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意識形态性,關鍵是政治方向,根本是立德樹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做人的工作做徹底,就必須抓住事物的根本,抓住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解決自信問題,特别是學科自信和研究自信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立發展至今三十多年來,經曆了一個從建立、發展到深化、繁榮的過程,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論、發展史、比較等多個體現規律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領域,并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範式和話語體系,為規範化和科學化發展夯實了理論基礎。應該看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但視野趨于内向,呈現出“内卷化”表征,比較多的時候局限于把固有的思想意識教化灌輸進學生頭腦;随着時代的發展變化,我們越來越看到,效果不盡人意。沒有經過學科比較、國際比較和實踐檢驗、科學闡釋,很難說服個性色彩強烈、慣于獨立思考的當代青年。

    近年來,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快速發展,學科與學科之間、國内與國外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思想政治教育視野逐漸由内向轉向開放,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基礎上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更加富有特色、充滿活力地尋求多重視角下的創新發展。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敢于直面多元思想文化的沖擊,敢于直面錯誤社會思潮的挑戰,并在挑戰中越戰越勇、越辯越明,牢牢地站穩了腳跟,掌握了話語權。面對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不可阻擋的浪潮,“關起門來”搞思想政治教育,顯然已不适合新時代的要求;如何“打開門來”搞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的政治思想文化環境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進行具有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才是新時代最明顯的特征之一。黨的十九大明确了新的曆史方位,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斷,确立了一系列新的發展方略,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其重大意義、豐富内涵、理論品格與實踐要求,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堅定的發展自信、廣闊的政治胸襟、強烈的責任擔當,加強宣傳和闡釋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廣大師生統一思想、解疑釋惑,是新時代賦予的重要職責和曆史使命。

    2.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基礎越築越牢,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說服力有了實踐支撐。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表達的行為,具有深遠的時代内涵與全球意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升級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的現實基礎。近百年來,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終貫穿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尤其是關鍵時期,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此期間,逐漸形成并長期存在的偏重說教、從理論到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等弊端,也越來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桎梏,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擡頭率不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伴随着建國以來近70年的持續探索和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各領域實踐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強大的自信和豐富的素材。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砥砺奮進的這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進行偉大鬥争、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高度,帶領全國人民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征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不僅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内容,更極大地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開班式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時代出卷我們答,教育引導師生愛黨愛國,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了更加牢固的實踐基礎,推動着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堅實地、更富成效地不斷創新發展。

    3.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必須依靠文化的育人力量。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根”與“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擁有的傳統和價值的充分認同與肯定,是對其文化旺盛生命力所保持的堅定信心和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确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隻有對我們的文化堅定信任,才能獲得堅持和堅守的信心,才能鼓起不斷進取、奮發有為的勇氣,才能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挫折攻堅克難,激發文化創新發展的活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文化底蘊、體現文化内涵的一項系統工程,實現着政治性、科學性、人文性的高度統一,表現出強烈的滲透、融入、過程性特點。在理論與實踐層面,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間均具有明顯的耦合互動關系,兩者不僅在精神實質、價值取向和教育功能上保持内在一緻性,文化更是介入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全過程,既是構成并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要素,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從這個意義出發,堅定文化自信對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根本性意義。

    近年來,理論與實踐無不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每一次曆史性躍進,均伴随着校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大學精神的弘揚與升華,文化以其浸潤、感染和熏陶的功能作用,越來越彰顯出“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獨特優勢。新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創新,要展現新作為新氣象,就必須“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以及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積極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在其運行過程中接受文化的介入,同時還具有文化選擇與文化創新力,以此增強教育說服力。因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還要緊密結合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等文化類型,從凝聚價值理念、完善制度安排、注重日常養成、豐富文化載體等方面入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尋求根基、汲取能量,在顯性教育和潛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中滋養心靈、涵育德行,着力增強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中的重要力量。

    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是始終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主線,是思想政治教育區别于其他學科和工作的最根本特征之一。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烙上了新的時代烙印,富有更強烈的時代氣息。

    1.個體層面:聚焦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産主義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強調,要“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這一目标,教育具有關鍵性作用,“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而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的存在樣态和活動方式,是完成價值内化最有效的辦法。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體現出的階級性和政治性,常常遮蔽了其根源于人的精神生産實踐活動、旨歸是為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根本,忽略了隻有通過現實的個人作為中介才能發揮其有效性、隻有實現個人價值功能才足以為其必然性存在提供支撐這個問題。基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實踐需要,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将現實的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其論域基點和核心取向,在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為人服務。

    思想政治教育在個體層面的價值導向,主要體現在價值引導和價值選擇兩個方面。過去,在意識形态相對封閉、較為單一的情況下,人們的價值取向往往比較簡單明确;但随着意識形态領域多元化發展趨勢,各種觀念和思潮交彙碰撞,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開始向多樣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如何引導人們從個體自我認識的發展出發,在紛繁複雜中自覺防範錯誤思潮和敵對勢力滲透,選擇正确的、健康的價值,顯得尤為重要。特别是面對當前大學生群體逐漸呈現出的價值觀念多元化、價值選擇現代化、價值立場個性化等時代特點,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個體層面的價值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更多從微觀層面的大學生本體出發,讓學生們通過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并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地深化與提升,最終形成善良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判斷、自覺的道德實踐,以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規範自身行為,自覺成長成才。

    2.社會層面:聚焦社會和諧發展。實現社會和諧,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同時他認為,“社會——不管形式如何——究竟是什麼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産物。”可見,社會從本質上是一種人與人結合而成的關系性存在。但僅有社會關系還不能成為社會,隻有将社會關系按一定規則、一定方式整合起來,才能構造成真實的現實社會。任何社會規範、規則都是社會關系的穩定形态和整合機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諸多社會規範最重要的建構基礎和傳播途徑之一,具有維護和保證社會正常運轉、促進和發展人類個體不斷社會化的規範作用,具有穩定和維持既有社會政治結構的強大階級意志功能。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其教育目的也受到社會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其發展方向要同社會發展的現實目标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而當前的最大實際就是要将其根本聚焦在為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為構建和諧社會、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上來。

    作為國家主流政治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學視域外,還必須基于特定的政治社會關系,成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态構建和價值引導的積極的政治實踐活動。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當代中國精神的價值表達和集中體現,凝結着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凝聚起多元化社會中共識的“最大公約數”,奠定全國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着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因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聚焦社會和諧發展,做到主流價值引領,就必須切實擔負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堅持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教育教學和日常工作的全過程,通過制度和文化的力量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文化層面:聚焦文化傳承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維系社會發展、滿足人們社會化需要的教育實踐活動,其文化價值是社會的産物,由人創造并為人服務,其反映着一定文化形态的屬性蘊含在與文化的耦合互動關系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規定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滿足教育對象文化需要的功能,是用社會主導的文化理念來教育引導人們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将自身放置于文化系統之中,依托文化為宣傳平台而展開教育活動,并依照不同時期文化的轉變而适時調整教育路徑,不斷通過文化傳播、文化熏陶、文化滲透,來達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和“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文化價值的需求者,還是文化價值的承擔者,承載着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功能,為文化發展和文化傳播提供着重要導向和動力作用。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傳承創新主要通過教育來實現,是我國高校的五大重要職能之一。無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是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都需要依靠教育來傳承和創新,而其中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和學科屬性,決定了其必然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優秀成果納入其内容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和實踐經驗,又将藝術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自覺納入其工作範疇。由此可見,對于文化傳承與發展,對于增強文化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學科和領域無法比拟的價值和優勢。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曆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要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注重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惟有在這種創造性的功能中,惟有在這潛在的功能之中,才能證實并顯示出我們稱之為‘思想’的另一種功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導向性和指引力條件下,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堅持繼承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最大限度地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價值,才能真正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時代任務得以實現。

    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動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動力是推動其實現“螺旋式上升”的力量來源。站在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時刻關注青年學生發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抓住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關鍵着力點,從而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1.邏輯起點:學生成長成才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現實的人、具體的人。對于有血有肉的個體而言,都會有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合理訴求。而這些合理訴求正是受教育者因具有自我意識、反省認識、價值判斷等能力而形成的客體“主體性”表現,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曲折性與前進性相統一的發展全過程。因此,是否重視、能否回應、有無關切這些合理訴求,直接關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和實際效果。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不是相互脫離的“兩層皮”,二者具有内在的一緻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青年成長成才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同時,他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确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确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确認識時代責任和曆史使命,正确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這“四個正确認識”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需求,也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正确理解二者的一緻性,是我們當前及今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和邏輯起點。

其中,正确認識世界和中國的發展大勢,就是要深刻了解為什麼“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為什麼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别的什麼主義道路?“世界局勢變動不居,大勢在哪?國際關系錯綜複雜,其宗何在?中國和世界如何各美其美又相融相通?”正确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就是要理性辨析為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為什麼要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如何正确看待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在世界産生的影響,正确看待我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等等。正确認識時代責任和曆史使命,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中,投身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中。正确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就是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認識能力和工作能力,勤于學習、刻苦鑽研、敏于求知,關心黨和國家發展、關心人民群衆生活,紮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不因善小而不為,一步一印往前行。

    2.動力之源: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需求與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要論斷是建立在以往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基礎上,綜合我國改革發展各領域現狀,而對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作出的整體性研判,其中也當然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内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育人主體多元,育人場域多樣,育人方式多變等等。但同時,由于供給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高校育人系統的構建出現了很多協同發展不夠、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協同發展不夠”上。一是專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内部協同發展不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學生工作中的專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專職人員,但現實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注重理論研究和課堂教學,輔導員和學生工作專職工作者更關注學生教育與管理的實務工作,這就容易出現理論研究、課堂教學、實踐開展相互分離的情況。二是專職隊伍和兼職隊伍協同發展不夠。兼職隊伍大多來自教學和學生工作的一線工作者,與學生的聯系更為緊密,影響力更為顯著,但同時他們較專職隊伍而言,又受到專業素養的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過程中難免存在專業性不強等問題。三是家庭、學校、社會間的協同發展也不夠。學生成長成才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但現實中由于家庭、學校、社會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三者間無縫銜接、相互融入、共同作用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以緻三者之間存在教育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等問題。所有這些協同發展不夠、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本質上都反映出一種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成為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動力之源。

    3.發展路徑:關照需求,持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設計、機制運行和質量評價。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一些長期存在、想解決而沒有解決或沒有解決徹底的問題,就需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核心,在科學理解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持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設計、機制運行和質量評價,以系統化思維,聚力構建出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本質要求、具備新時代特征和積極價值導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施工圖”。

    首先,目标設計要關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設計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因此它不僅僅是一個事實判斷,同時也是一個價值判斷。目标設計不能僅僅從教育主體的視角考慮,而要把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從而提升受教育者在工作機制運行中的内在驅動力。其次,運行方式要關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運行過程中存在多個要素,例如話語體系、組織形式、管理方式和宣傳途徑等,都要真正符合青年學生的成長特點,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教書育人規律,通過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全方位、系統性關照和滿足學生成長發展個性化需求。最後,評價标準和方式要關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不僅要将是否促進了學生的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而且要将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時,還要将思想政治素質等價值元素納入一般性教育評價、人才核心素養等評價體系之中,自覺做到同向同行、雙向融合。要樹立一種新的評價理念,明晰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根本遵循,堅持實踐指向、導向明确、關照整體、設計科學的原則,建構一套系統的、科學的、可操作的、長效的、分層分類的質量評價體系。


Baidu
sogou